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降低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需要科学标准

来源:标准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23 01:4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指南》对人为水下噪音进行了定义——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噪声源所辐射的,并在海洋中传播的噪声,包含涉海工程建设中的水下爆破、水下打桩、水下凿岩、水下气枪阵列、水下

《指南》对人为水下噪音进行了定义——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噪声源所辐射的,并在海洋中传播的噪声,包含涉海工程建设中的水下爆破、水下打桩、水下凿岩、水下气枪阵列、水下疏浚、人造声呐等产生的噪声。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评价标准。

这些噪声,是需要减少或被禁止的。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就发布了减少商业航运水下噪声和保护海洋生物的指南。其中,要求船舶应设计和选择螺旋桨以减少气穴现象;船体形状及其附属物应设计成使尾流场尽可能均匀;应考虑船载机械以及适当的振动控制措施,船体设备的正确位置以及基础结构的优化等。

当然,在这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海洋生物,以及不同的人类活动形式进行更多研究,以获得更精确的和全面的评价人为水下噪音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标准。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噪音对鲸、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重大危害。美国联邦噪声研究的一个项目集中于北大西洋的航运业对鲸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这个项目绘制了20多张噪声地图,噪声强度等级依次划分为红色(最高,115分贝)、橙色、黄色,然后是绿色和蓝色(最低,40分贝)。北大西洋的噪声地图显示,上层水的噪声大部分是橙色等级。

中国拥有全球10%至14%的海洋生物物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逐渐短缺,开发海洋的热度逐步升温,海洋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而海洋生物会通过发声和听觉进行觅食、求偶、沟通,而且,海洋哺乳动物可以利用回声定位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感知外部环境等。一旦人为水下噪声过大,就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减少水下噪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

本文转自:光明网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示了《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价指南》(简称《指南》)等9项行业标准报批稿。《指南》提供了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价所涉及的评价对象、工作程序、现场测量和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指导。

2021年6月至10月,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接连发生了7次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的研究表明,相关水域的水体噪音污染导致鲸类发生听觉损伤是引发我国浙江沿海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田勘

鱼类的内耳能够感觉到16-300 Hz的振动,内耳中的耳石能够辨别声音振动的方向。部分鱼的鱼鳔和韦伯器官对声音较为敏感,感知的噪声范围更广。大多数鱼类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50-1000 Hz之间,少数鱼类能听到高于3 kHz的声音。例如我们常见的鲫鱼,声音敏感频率为800 Hz,最低阈值畏直础H死嗨禄疃脑胍簦对陡哂谟憷嗵酢2捎盟卤魄謇砗降朗辈脑肷辜赌艿酱?90分贝及以上,航道噪声,声压级在150-200 分贝范围内。

根据这样的研究,《指南》提出相关标准,可从如何避免对鲸的轻微行为干扰,到避免鲸的听力暂时性损伤至物理损伤或死亡,提高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为近海(岸)、岛礁和深海等工程建设影响评价、海洋生态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标准科学》 网址: http://www.bzkxzz.cn/zonghexinwen/2022/0823/1220.html



上一篇:视点|降低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需要科学标
下一篇:最科学儿童身高参照表,男孩女孩全都有,看看

标准科学投稿 | 标准科学编辑部| 标准科学版面费 | 标准科学论文发表 | 标准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标准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